行业动态

顶刊研究指出:HPV自取样检测准确可靠,宫颈癌早筛新选择!

近日,一项在中国云南农村地区开展的宫颈癌筛查研究发表在Nature子刊《scientific reports》上,深入探讨了HPV自取样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,旨在为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探索更有效的筛查策略。

scientific reports.png

据GLOBOCAN最新数据统计,2022年全球新发子宫颈癌病例66.1万、死亡病例34.8万。2022年中国新发子宫颈癌病例15.1万、死亡病例5.6万,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,中西部地区发病率最高,防控形势十分严峻。

WHO于2018年发起了消除宫颈癌的倡议,呼吁通过整合HPV疫苗接种、筛查和治疗来共同应对。中国也积极响应,发布了《健康中国行动—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(2023—2030年)》,明确提出到2030年,适龄妇女宫颈癌人群筛查率要达到70%的目标。然而,2018到2019年我国35~44岁女性的子宫颈癌筛查覆盖率为43.4%,35~64岁女性的筛查覆盖率为36.8%,农村地区覆盖率更是要低于城市。尽管防控投入巨大,但筛查覆盖率仍需提高,特别是HPV疫苗尚未普及,筛查仍是主要的防控手段。

HPV自采样技术近年来发展成熟,已在全球广泛应用。其便捷性和高准确性,使偏远地区女性能在家自行采样,提升筛查覆盖率。随着技术完善和认知提升,自采样逐渐成为宫颈癌早筛的重要手段,特别适合医疗资源有限的农村地区,将有效推动“健康中国”目标的实现。

基于此背景,本项研究招募了3000名17-69岁的女性,中位年龄为45岁。研究人群中,少数民族女性占比高达82.5%,其中傣族占53.4%,拉祜族占9.1%,佤族占7.3%,布朗族占7.2%,彝族占3.4%,白族占2.1%。汉族女性占17.5%。此外,94.8%的女性已婚,85.5%的女性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下,51.9%的女性此前从未参与过宫颈癌筛查。研究通过对比自取样阴道样本和医护人员取样样本,进行了HPV DNA和E6/E7 mRNA检测,并结合AI辅助细胞学检查,全面评估了这些方法在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或更高级别(CIN2+)和3级或更高级别(CIN3+)方面的效能。

研究结果显示,在3000名女性中,自取样HPV DNA检测的阳性率为16.8%,医护人员取样HPV DNA检测的阳性率为13.9%,E6/E7 mRNA检测阳性率为9.2%,AI辅助细胞学(ASC-US+)阳性率为6.3%。总计有610名女性在任一检测中呈阳性,其中89.5%(546例)接受了阴道镜检查。最终,CIN1的检出率为1.06%,CIN2为0.43%,CIN3为0.33%,宫颈癌为0.10%,CIN2+的总检出率为0.86%。

针对CIN2+的检测,自取样HPV DNA检测的敏感性高达96.2%,特异性为83.9%,阳性预测值(PPV)为5.0%,阴性预测值(NPV)为100.0%,曲线下面积(AUC)为0.90。与此相比,医护人员取样HPV DNA检测对CIN2+的敏感性为92.3%,特异性为86.4%,PPV为5.6%,NPV为99.9%,AUC同样为0.90。两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,表明自取样技术在疾病检出能力上与传统方法不相上下,甚至在某些指标上略有优势。

在CIN3+的检测方面,自取样HPV DNA检测的敏感性更是达到了100%,特异性为83.5%,AUC为0.92。医护人员取样HPV DNA检测对CIN3+的敏感性为92.3%,特异性为86.4%,AUC为0.89。同样,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。

研究还对比了其他检测方法。E6/E7 mRNA检测对CIN2+的敏感性为73.1%,特异性为91.4%,AUC为0.82。AI辅助细胞学对CIN2+的敏感性为53.9%,特异性为94.2%,AUC为0.74。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,自取样HPV DNA检测在敏感性方面优于E6/E7 mRNA检测和AI辅助细胞学,在特异性方面与医护人员取样HPV DNA检测相当,且优于E6/E7 mRNA检测和AI辅助细胞学。

更重要的是,自取样模式的“out-lab”特性,即无需专业PCR实验室,非专业人员经简单培训即可操作,使得这项技术在医疗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地区具有极高的应用潜力。它能够有效解决偏远地区缺乏PCR实验室和专业医护人员的困境,为当地女性提供可负担且高质量的筛查服务,从而加速宫颈癌筛查的普及。

然而,研究也揭示了自取样模式在可接受性方面存在的挑战。尽管自取样技术具有诸多优势,但仅有37.0%的参与者偏好这种模式,而63.0%的参与者最初选择了医护人员取样模式。深入分析发现,年龄、民族、教育水平、宫颈癌筛查知识、态度和实践(KAP)以及既往筛查史均显著影响自取样接受度。具体而言,年龄越大(≥40岁 vs. <40岁,aOR=2.75)、属于少数民族(少数民族 vs. 汉族和傣族,aOR=2.55)、受教育程度较低(初中及以下 vs. 高中及以上,aOR=2.13)以及KAP较差(KAP评分<5分 vs. ≥5分,aOR=2.87)的女性,对自取样模式的接受度普遍较低。她们普遍对样本采集的可靠性缺乏自信,并对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存有疑虑,有73.2%的偏好自取样模式的女性认为筛查结果不可靠。相比之下,选择医护人员取样模式的女性中,91.2%认为结果会更准确,76.7%认为盆腔检查能发现更多疾病。这提示我们,技术创新固然重要,但若要真正实现筛查目标,必须同步加强健康教育和公众认知。

因此,为了实现“健康中国”中宫颈癌筛查70%覆盖率的目标,我们不仅要推广自取样等先进、便捷的筛查技术,更要将健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。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,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,特别是要关注老年女性、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。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宫颈癌的危害、筛查的重要性、自取样操作的规范性以及结果的可靠性,并可考虑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宣讲,以提高信息的可及性和理解度。同时,应优化筛查服务模式,例如在乡村诊所设立自取样点,由社区卫生工作者提供指导,以打消女性的顾虑,提升她们对自取样模式的信任和接受度。

自取样HPV检测技术为中国农村地区宫颈癌筛查带来了新机遇,有望成为实现“健康中国行动”中宫颈癌防治目标的关键一环。但要充分发挥其潜力,必须将技术推广与健康教育紧密结合,共同构建一个更高效、更普及、更人性化的宫颈癌筛查体系,让更多女性能够受益于早期筛查,远离宫颈癌的威胁,共同迈向健康中国的美好未来。

文章为麦瑞科林原创,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和出处。

X
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13316495669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

微信号已复制,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!